|
◆《三国志》陈寿曰:“性度恢廓,大率为得人……曹公乘汉相之资,挟天子而扫群桀……于时议者莫不疑贰。周瑜、鲁肃建独断之明,出众人之表,实奇才也。”
; o2 Q6 n, N: w3 h7 |( ^$ X8 g ◆孙权曰:“公瑾雄烈,胆略兼人,遂破孟德,开拓荆州,邈焉难继,君今继之。……子明……学问开益,筹略奇至,可以次于公瑾,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。” 2 x0 U# y3 R" i1 T
◆诸葛瑾、步骘连名上疏曰:“臣窃以瑜昔见宠任,入作心膂,出为爪牙,衔命出征,身当矢石,尽节用命,视死如归,故能摧曹操于乌林,走曹仁于郢都,扬国威德,华夏是震,蠢尔蛮荆,莫不宾服,虽周之方叔,汉之信、布,诚无以尚也。”
( ^9 t1 J! D$ g* M1 p5 G, u ◆时人谣曰:“曲有误,周郎顾。”
6 n6 E/ I# n: l- u, _, k ◆孙权谓公卿曰:“孤非周公瑾,不帝矣。”
+ b3 S$ ~& M w ◆蒋干称瑜曰:“雅量高致,非言辞所间。” o1 ^$ r" D, }$ a
◆刘备间曰:“公瑾文武筹略,万人之英,顾其器量广大,恐不久为人臣耳。”
1 `; ?. N! q- J1 n5 B& S& g ◆公瑾有王佐之资,今忽短命,孤何赖哉?——三国 孙权 p1 S; I! U4 }- r, {1 Q' Z
◆吾得卿,谐也。——三国 孙策 : n. n( t0 T" u2 b# g
◆周公瑾英俊异才,与孤有总角之好,骨肉之分。如前在丹杨,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,论德酬功,此未足以报者也。——三国 孙策 0 t/ U6 n: _! n/ q
◆与周公瑾交,若饮醇醪,不觉自醉。——三国 程普
1 N- ^( q. X( t6 k ◆周公瑾,江淮之杰,攘臂而为其将。——三国 王朗
$ H* t2 S0 z) N! N ◆饬法修师,则威德翕赫。宾礼名贤,而张公为之雄;交御豪俊,而周瑜为之杰。彼二君子皆弘敏而多奇,雅达而聪哲,故同方者以类附,等契者以气集,江东盖多士矣。——西晋 陆机
* Z, d, B0 S8 x+ u* c3 ~$ o" \8 P ◆公瑾卓尔,逸志不群。总角料主,则素契于伯符;晚节曜奇,则叁分于赤壁。惜其龄促,志未可量。 公瑾英达,朗心独见。披草求君,定交一面。桓桓魏武,外讬霸迹。志掩衡霍,恃战忘敌。卓卓若人,曜奇赤壁。三光参分,宇宙暂隔。
q# s, R8 q# Q7 [5 {' b ——东晋 袁宏《三国名臣赞序》 9 q: H- D1 i3 x! |
◆呜呼!使周公瑾而在,其智必及乎此矣。吾观其决谋以破曹操,拓荆州,因欲进取巴蜀,结援马超以断操之右臂,而还据襄阳以蹙之,此非识大略者不能为也。使斯人不死,当为操之大患,不幸其志未遂而天夺之矣。孙权之称号也,顾群臣曰:“周公瑾不在,孤不帝矣。”彼亦知吕蒙之徒止足以保据一方,而天下之奇才必也公瑾乎。——南宋 陈亮《史论 酌古论 吕蒙》 , @: x' g7 U3 t: z6 h' r$ d9 z
◆说者谓天无大风,黄盖不进计,周瑜未必胜。此不善观人者也。方孙权问计于周瑜,瑜已言操冒行四患“将军擒之,宜在今日”;刘备见瑜,恨其兵少,瑜曰:“此自足用,豫州但观瑜破之。”正使无火攻之说,其必有以制服矣。——南宋 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五
2 f( K0 T( j" Y3 Z/ S& H- t( k) ? ◆孙策攻打刘繇之时,济于横江,大破之于牛渚(即采石矶)。周瑜从攻横江当利及东渡击枺陵,则知在江北。或曰:此功为大,每以语简而忽之,遂令乌林之役独传。——南宋 萧常
! t4 H$ a0 o1 c7 k# w ◆此数语所谓相时而动也。然瑜之言不悖大义,鲁肃、吕蒙辈不及也。 ——元 胡三省《资治通鉴音注》 W p$ c2 e6 L7 | ]; `
◆规图荆、益,及制曹、刘之策,着着机先,真英物也。——清 李安溪《三国志集解》
/ S1 x# \- ?0 X8 w% P ◆周瑜在则可,如无瑜者,权必不能独挡曹,无玄德则无吴耳,子敬之谋未为非也。——清 李安溪《三国志集解》
3 O' Q7 s3 W7 Q9 Z0 G0 p) u ◆公瑾生长江、淮,谙识险要,出入彭、蠡,久涉波涛,熟筹彼我,用能以寡击众,遁走阿瞒,一战而霸,克建大勋,玄德谓为本文武筹略,万人之英者,岂虚语哉。或曰:“公瑾不死,操之忧也,先主亦安能定蜀乎?” ——民国 卢弼 《三国志集解》
% u3 Z" j7 A' o6 P, w ◆周瑜是个“青年团员”,当东吴的统帅,程普等老将不服,后来说服了,还是由了他,结果打了胜仗。 ——毛泽东《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》
# A. {0 W8 A* a& m; { ◆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 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——宋代 苏轼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 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