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钱江晚报记者 施雯)“把更健康、更安全的产品送到百姓的餐桌,这是我们很多新农人的心愿。”说这话时,30岁的刘松,正猫着身子,钻在50℃的闷热大棚里挥汗如雨。他要把刚刚收完夏番茄的菜地重新翻垦一遍。 刘松2008年毕业于皖西学院。学农8年的他,毕业后,就进入农场干活。如今是杭州景致田园乔司农场的生产场长。 这个80多人的农场,由一支85后的大学生团队在管理,刘松1年前开始管理这个农场。眼下地里种了80多种瓜果蔬菜,每周两次,要为杭城近3000个家庭,配送农场的新鲜农产品。 夏季,叶菜本来就少,为了保证供应不断档,每天晒在地里时间最长、劳动量最大的就是刘松。 玉米地里蒸桑拿,番薯地上烤成干 作为新农人,刘松种地一直坚持不用农药,只施有机肥的严格标准,病虫害多的时候人工除虫。 眼下,玉米地正硕果累累,除了采摘玉米棒子,刘松在田间管理时,还有一道掰底叶的工序,因为底叶会消耗营养,影响棒子发育。 高大的玉米杆之间几乎密不透风,采摘和掰叶子都很耗时,还得顶着烤死人的大太阳,人下地就跟蒸桑拿一样,不用5分钟就浑身冒汗。 刚整完的玉米地旁边,番薯地也快熟了。 番薯地里前段时间长的杂草,遮挡了番薯叶,得赶紧清理一下。刘松撸起袖管裤腿,蹲在地里开始人工除草。 光除草还不行,因为番薯藤容易长侧根,会消耗养分,除草的同时,他还要把番薯藤一根根拔起来,以破坏侧根的生长。清侧根也是个力气活,没弄两陇番薯地,刘松已经被烤得大汗淋漓,浑身湿透。 50℃闷烧大棚,育种、翻地忙不停 农场的6个联栋大棚里,前段时间小番茄大丰收。收完夏番茄,接下来要移植一波秋番茄供应市场。 棚里比玉米地更闷,看看温度计,棚内的温度已飙升到了50℃,置身其中,呼吸都感到困难。 农场番茄的育苗、定植、采摘,都在大棚里。由于乔司农场的土地,原先是钱塘江边的滩涂盐碱地,土壤的盐分很高,除了比较适合种西瓜外,种其它蔬菜茄果,长势其实并不好。为了种好菜,农场要花很大力气改良土壤。 砍掉这一波采收完的小番茄,把残枝清理干净,刘松开着拖拉机回到大棚,准备把刚才的地,重新翻垦一遍。一般,翻完地就可以再种了,但刘松又拿起铁锹,往四边铲起土来,把刚翻好的地围了起来。 “每一块种过的地,我们都得这么干,为的是能放水到地里,冲淡土壤的盐分,改良土质;水一般要在地里浸上一个星期,这样还可以淹死一些虫卵,提前预防下一波农作物的病虫害。” 刘松说:“虽然这么干很烦很累,吃我菜的人也不会看到种地的辛苦,但我一直坚持把更健康、更安全的产品送到百姓的餐桌,这是我们很多新农人的心愿。” 台风过后遇高温,农场雪上加霜 刚刚对付完台风,又要向高温宣战,400多亩地雪上加霜。这两天,刘松吃不下、睡不香,心情特别复杂。 西瓜被水淹过,全部烂果没了收成,毒日头一晒,瓜藤瓜叶也全部晒焦。刘松一头栽进联栋大棚,闷在50℃的高温下,汗如雨下地重新育种,抓紧准备再出一批瓜苗,补救被淹的瓜田。 最惨的要数猪棚和羊圈,台风时彻底塌了。还好刘松大风大雨里冒着生命危险,把猪和羊一趟趟赶到了房子里,不然每天客户的菜篮子配送里,连肉都要供不上了。雨停了,刘松和工人刚刚把大棚重建好,这会又要忙着给猪羊装风扇,防暑降温。 “台风天大棚如果不割膜,风一刮,大棚连根拔起,损失惨重。割还是不割,这就是我们搞农业的人要下决心的时候,割了一个大棚只损失1000元,不割一个大棚要损失1万元,90多个大棚近100万元就泡汤了。” 为了保住地里90多个大棚,台风时,刘松咬咬牙,割了全部大棚膜。前两天,刚请来做大棚的师傅量完尺寸,新膜还没来得及盖上,这毒辣日头就先到一步,直接秒杀了还没从台风天缓过神来的大棚蔬菜。 大棚里泡水的叶菜侥幸挺过台风,太阳一暴晒,全部晒成了菜干,地里只剩下疯长的杂草。 叶菜生长周期短,为了不耽误生产,必须快速补种一些叶菜保证供应。刘松又开着小型拖拉机,钻进了低矮、闷热的菜地大棚,除草、翻地、播种。 ! }) j% N4 ]6 {* M
|